大学校园里,大多数学生能经受住紧张的学习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验,顺利地完成学业。但是也必须看到确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时间或长或短、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。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,但是分析的结果表明,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。常见的心理障碍有:缺乏学习动力、学习动机过强、严重的学习焦虑、学习疲劳等。
一、缺乏学习动力的调试
(一)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表现
(1)逃避学习不愿上课,上课无精打采,不能积极思维;课后不学为妙,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扑克、下象棋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;无成就感、无抱负和期望,无求知上进的愿望。
(2)注意力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、兴趣转移,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,因而上课时听课不专心,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,课后不肯下功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,作业不认真、满足于一知半解,对学习基本采取的是“对付”的策略。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,如看录相、电影、经商等,不惜花时间,常常喧宾夺主、主次颠倒。
(3)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冷漠厌倦情绪,说到或想到学习就头痛,硬着头皮上课,无心写作业,有的学生为了一纸文凭不得不一天天应付,有的学生索性回家、中途辍学。
(4)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,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因而难以适应紧张、繁忙的学习情境。总之,当一个学生缺乏动力时,相对广大学生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生活,他如同一个局外人,与学习群体不相融,如不及时矫治就不可能坚持学习,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。
(二)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
学习动机长生与学习的需要,是受社会环境、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。随着大学生身体、心理与社会性发展,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。而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是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两类:
1.内部原因
(1)学习动机不明确。凡动力缺乏的学生被问到为什么学习、为什么读书、为什么上大学等问题时,他们便会给出一个共同的答案——以前念书就是为了考大学,考大学是为父母,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,为了躲开穷乡僻壤等等。这些学生由于没有确立起学习目标、人生理想,没有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,更没有和国家、民族的振兴相连,所以缺少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。对待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。
(2)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。这是造成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在高考填报志愿时,由于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缺乏了解,到校开始学习后才发现对本专业并不喜欢;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的意志,家长从当前社会就业“热点”出发为子女填报了所谓好找工作又挣钱多,或相比之下较轻松的专业,事实上学生本人对家长选定的专业并无兴趣;还有些学生则是受考试成绩的限制,只能服从分配,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。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,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。既然对所学专业没兴趣,必然就不会有学好它的积极态度。
2.外部原因
外因是指来自社会、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。改革开放以来,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,知识贬值、脑体倒挂长期没得到根本解决。有的家庭急功近利,更多地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、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,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,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,这些因素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,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。
(三)克服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对策
1.强化学习动机
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意图,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。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:“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和动机分不开的。事实上,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才有主动性,学习劲头大,能克服困难,提高学习效果。”学习动机虽不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心理因素,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。有的心理学家提出,学习动机正确与否,要以时代的道德标准来判断。一切从自私的、利己的目的出发的学习动机,是不正确的;一切从集体、社会、国家利益出发的学习动机,是正确的。在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动机的促使下,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,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、稳定的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因而能专心致志,勤奋学习,刻苦钻研。相反,如果学习动机是出于想找一种轻松而工资又高的工作,那么他在顺利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勤奋学习,但在逆境中就容易情绪低落、意志消沉、半途而废。动机不正确的学生,对待学习往往是偷工减料、投机取巧、弄虚作假、抄袭他人作业、考试作弊等。因此,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应启发学生对社会需要、社会期望的正确认识,并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、自我定位,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。
2.培养学习兴趣
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,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。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,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。大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,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,才会心向神往,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。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。学习是学生深入而创造性地领会和掌握科学技术,为未来从事某项事业的必要条件,也是智能开发的主要前提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,我认为对一切来说,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,它远远超过责任感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,如通过具体事例,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等,从而可以改变由于“没兴趣”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。
3.端正学习态度
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,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、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判定和说明。如喜欢还是厌倦、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。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,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。
4.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
针对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外部原因,应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。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,宣传、呼吁有关部门切实注意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,落实知识分子政策,提高教学质量,注意更新知识,严肃学校纪律和奖惩条例等。
二、学习疲劳的调适
(一)学习疲劳的表现
学习疲劳是因长时间持续进行学习,在生理、心理方面产生的劳累,致使学习效率下降,甚至头晕目眩不能继续学习的状态。学习疲劳可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种。生理疲劳主要是肌肉受力过久或持续重复伸缩造成肌肉痉挛、麻木、眼球发疼发胀、腰酸背痛、动作不准确、打瞌睡等。常见的是心理疲劳,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,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提高,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,脑细胞会处于抑制状态而使大脑得不到休息所引起的。疲劳的症状是感觉器官活动机能降低,注意力涣散,思维迟钝,情绪躁动、忧郁、厌烦、易怒,学习效率下降。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,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得到恢复,这是合乎生理心理规律的。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,使大脑有关部位持续保持兴奋,就会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,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。
(二)学习疲劳的防治
造成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:学习时过分紧张,注意力高度集中;持久的积极思维和记忆;学习的内容单调乏味;缺乏学习的兴趣;在异常的气温、湿度、噪音和光线不足等环境下学习;睡眠不足等。要克服学习疲劳就应该科学用脑,劳逸结合。脑两半球具有不同功能,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,主管智力活动中的计算、语言逻辑、分析、书写及其他类似活动;右半球则与形象思维有关,主管想象、色觉、音乐、韵律、幻想及类似的其他活动。如果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,就容易产生疲劳。因此,应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分工而交替使用大脑,就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。劳逸结合,保证睡眠。在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,应适当休息。一天学习之后,应保证有进行文体活动的时间,只有这样,才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,利于消除疲劳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可使头脑清醒,精神振奋,疲劳消解。把握自己的生物钟。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随时间推移作规律性运动。根据研究,人在一天中,生物机能上午7~10 时逐渐上升,10 时左右精力充沛,处于最佳工作和学习状态,此后逐渐下降;下午5 时再度上升,到晚上9 时又达到高峰,11 时后又急剧下降。然而,人群中最佳学习时间的分配又存在着差异,有的人上午无精打采,晚上精力十足;有的人白天精神好,晚上效果差。大学生应摸清自己的生物节律,把握“黄金时间”,安排难度大的学习内容,避免过度疲劳。总之,当出现学习疲劳时,应引起重视,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,一般地可以得到矫治。
三、学习焦虑的调适
(一)学习焦虑及其产生原因
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,致使自尊心、自信心受挫,或失败感、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、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。有些学生在家长、亲友、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,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,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,造成心理压力很大,这时就会出现严重学习焦虑。现代心理学把焦虑分为三种情况:低、中、高焦虑,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,可以增强学习效果,但是若焦虑过度会对学习起不良作用。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的焦虑实验表明,中等焦虑组的学生成绩显著地高于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,高焦虑组最差。研究还证明,高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;高焦虑若与一般能力或低能力相结合则会抑制学习,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和水平者的学习。所以学生要注意把握好这个“度”。
(二)学习焦虑心理调适
出现严重学习焦虑怎么办呢? 首先,要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,控制焦虑的程度。其次,要努力创造一个班级、宿舍同学间关系和谐的集体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。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,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关系,都有助于学生心理趋于平衡,形成正常焦虑。第三,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正常焦虑的良策。精神病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,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,因为好奇心就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。有了好奇心,相应地会出现一定的紧张,这种紧张饱含着愉快色彩,活动效率因此而大大提高。最后,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,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;增强自信和毅力,不怕困难和失败;保持适度的自尊心,降低对胜败的敏感度;保持情绪的稳定;摸索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都有助于克服严重学习焦虑。
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
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,要让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,循环作用,相互回馈。 终身学习的习惯,首先源自一种理念,以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有成,更会加强这种理念,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。当它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行为型态时,就是个人快乐的时候,也是社会进步的契机。
我国社会即将成为学习社会。在形成学习社会的阶段,政府有责任推动终身教育体系,建立回流教育制度,满足众多社会成员的第二吹教育需求。社会成员也有责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,让自己成为更长寿、更睿智、更有人品的社会成员。政府与人民在这方面的共同努力,会让我们的社会在富裕,开放以后,获得稳定成长与迈开大步的精神动力。